□宋耀漢
五華梅石宮之醮會,2013年被梅州市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保護項目,是民俗太平清醮傳承活躍地。梅石宮,位于五華縣棉洋鎮(zhèn)溜砂河中下游的富強村。而棉洋鎮(zhèn)的雙璜、富強兩村,梅林鎮(zhèn)的三樂米阜自然村全為醮會區(qū),方圓二十平方公里,信眾約一萬多人,為花果之鄉(xiāng)、山清水秀之地。
醮,又稱太平醮或太平清醮。據(jù)記載此習俗始于春秋,盛行于唐宋。,醮者,祭也。古時國與國之間戰(zhàn)爭開仗前舉醮,祭醮諸神,以祈旗開得勝。明以后歷代相傳,以祈太平,海晏河清,并由宮廷傳入民間。
明代的1385年,當?shù)乜图胰说淖嫦扔勺辖鹁磋鬟w入五華溜砂定居后,社會動蕩,民不聊生,百姓多災多難,科學醫(yī)學落后,人們只得祈求神靈降福庇佑。傳說觀音菩薩下凡,拯救百姓,帶來平安順景。為感謝觀音娘娘的恩德,修建了梅石宮,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九日(即觀音娘娘誕辰日),依例都舉行祭奠活動,并在鄉(xiāng)中長者倡導下組織醮會,舉辦太平清醮,每五年一科以傳承這一歷史文化,直至解放初期。
太平清醮內容豐富,主要有“迎觀音登臺主醮”、“起師封山”、“迎各路眾神圣駕來臨”、“安灶君”、“起幡安大士”、“起高燈竹”、“集體行香”、“巡游各村寨”、“上總表”、“拜星君”、“上朱砂表”、“度孤施食”、“放生”、“祭奠眾神”等。演釋展示以上各項內容后即散醮、宴賓。
太平清醮期間,醮區(qū)內村民實行齋戒,一日三餐食素,進行五戒:“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污言、不吵架”,對構建和諧社會、保護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、抑制刑事犯罪都具有重大教化作用。
改革開放以后,為拯救這一瀕危文化遺產(chǎn),讓民俗之花重放異彩,得到保護和升華,在當?shù)厮问献彘L等的倡導和外出鄉(xiāng)賢大力支持下,又于1992年重新組織醮會,恢復舉辦太平清醮。每五年一科,即農歷十一月初八至十六,七日連宵,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,已復列第五科,且一科比一科熱鬧隆重,盛況空前,從明代到今已有600多年歷史。惜乎現(xiàn)在清醮技藝面臨失傳,急需保護、培養(yǎng)傳承人。
值得一記的是,大革命時期的1927年至1934年間,以古大存為首的革命前輩和先烈們,在棉洋鎮(zhèn)的雙璜(橫山下)、富強(橫坑)兩村(舊稱“兩橫”),以梅石宮醮會做掩護,開展革命活動,常在宮內開會辦公,多次指揮對國民黨軍的反圍剿戰(zhàn)斗,并在此建立蘇維埃政府機關,留下了光榮的革命歷史印記。是故,梅石宮醮區(qū)有革命蘇區(qū)的特殊含義,更值得后人紀念。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打賞支持一下!